夏眠鱼

Mar 27, 2022

技术之外

这几年有幸从零参与过一个能活下来的产品开发,这对我太重要了,毕竟之前参与的产品开发要么未出生就死了,要么出生就死了,这严重打击了我的积极性,还好老天眷顾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能跟随产品一起成长,今天记录一下这个过程,也算是一个小复盘。

产品上线不久后就实现了收支平衡,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后续大半年我们马不停蹄地补齐核心功能,核心功能做完后,业务也逐渐稳定,迭代节奏开始慢了下来。这时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产品健康吗?看了一圈后台和第三方平台的数据,很多专业名词搞不懂。找了数据分析的书系统地学一遍,明白了业务指标如用户数据指标(新增/活跃/留存)、行为数据指标(PV/UV/转发率/转化率)、产品数据指标(GMV/ARPU/ARPPU/付费率/复购率)以及分析方法如群组、漏斗、RFM 和 AARRR。我就用这些业务指标和分析方法来核对我们的产品,发现有些是合格的有些是不合格的,这样分析一番后,对我们的产品心里就有个数,在跟产品、运营和市场同学打交道时就能比较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遇到不理解或不合理的需求我就会提出疑问和反驳,避免囫囵吞枣或先做再说的做法。

业务稳定后,运营活动也多了起来,当时活动设计的周期动不动就半个月或一个月,开发周期压得很紧,我就想,活动都这样设计的吗?活动效果到底怎么样?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找运营的书看,得知运营主要分用户运营、内容运营和活动运营。活动运营就是通过组织活动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相关指标的运营手段。做完功课后,我建议运营同学把活动总结发到群里给大家看,也把之前的活动合并做总结。通过合并分析,我发现之前的几个活动周期都差不多一个月,虽说后面的活动比前的活动数据都好一点点,但这几个活动都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参与用户数接近水平线,没有峰值和回落。当时我就建议可以适当缩短活动周期,活动奖励设计得更吸引人一些,大的组合活动可以拆分为多个小活动,活动入口有针对性地安插在不同场景中,不能老是一个活动一个入口,用户的注意力有限,可能都没留意到活动入口的存在。

后面因为业务的扩张,市场推广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我们使用 AppsFlyer 来做推广,所以我学习市场推广就直接去看 AppsFlyer 的官方文档,发现人家文档写得挺好,花点了时间把那些概念捋了一遍,了解了广告投放的业务指标如效果指标(展示/点击率/转化率/留存率/付费率)、KPI 指标(CPM/CPI/CPC/CPA/CPT/CPL)、财务指标(ROI/ROAS)以及归因原理。前段时间运营同学提出一个召回流失用户的方案:PUSH 打开指定页面。我做技术选型时发现 Firebase 和 AppsFlyer 都能满足,但我又从市场推广的角度想,觉得 AppsFlyer 更合适,因为打开指定页面这个功能还可以提高广告的转化率。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用户在视频广告里看到一个漂亮主播,点击广告下载 APP,打开 APP 就自动进入她的直播间,那他肯定会尖叫,再加上现在的广告更关注留存和转化,这无疑就是杀手锏。最近市场同学真的就提了这个需求,也证实了我当时的想法是对的。

在了解了产品、运营和市场之后,我突然明白技术人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支撑业务并给用户提供最好的用户体验。你跟用户说你产品用了很牛的技术,可用户说他不懂技术,用得不爽就卸载。好的用户体验在设计 SDK 时也是通用的,不管我们 SDK 内部实现多牛,API 设计不友好,开发者会抓狂,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升级适配维护,而好的 API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内部实现的不足,让我们有时间去改造。

OLDER > < NEWER